Re: [心得]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研究
根據「焦元溥 - 難懂與易解之間: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所作的補充說明
难解与易懂之间:马勒第八交响曲
文/焦元溥
原文連結: http://www.sohu.com/a/169366264_99897611
2012年,指挥大师阿巴多在琉森音乐节本已排定演出马勒第八交响曲,最后却改成莫扎特
《安魂曲》。“经过多年研究”,他这样表示,“我对此曲仍有不少疑惑未清,还没准备
好要再挑战一次”。此次失约随着他的逝世而成为永恒遗憾,阿巴多终究未能在琉森再演
完一轮马勒交响曲全集。
註1. 第八號交響曲全世界這麼多相關研究,加上馬勒生前留下的大量資料,90年代後的
諸多錄音版本,其實就指揮詮釋來講,應該不至於有太多疑惑。因此最大原因還是阿巴多
本人不太喜歡此作,據了解當年也是為配合DG發行全集才錄製的。
但他的理由是否为真?或者是体力下降,难以负荷吃重排练的托辞?不只是他,包括作曲
、指挥大师布列兹(Pierre Boulez)在内,许多名家皆曾表示难以理解马勒第八交响曲,
即使他们都指挥过。奇特的是此曲恰好是马勒生前最受好评的创作,首演大获成功不说,
至今每次演出都能造成轰动。“真奇怪”,就连马勒都自嘲,“难道我最重要的作品也是
我最容易被理解的作品吗?”
註2. 容易理解的另一種較不好聽的說法就是「膚淺」,但對音樂內涵的理解,本來就不
需要去參考所謂的「一般大眾」的意見。畢竟在音樂領域裡的鑑賞專業,內行的一句,一
萬個外行講一萬句也抵不過。在音樂語言之上的那種至高境界、深沉含意, 還是要由行
家來解讀,一般人的看法聽聽就好。
难解与易懂,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事实上两者都有道理。马勒第八交响曲编制庞大
,动辄用上四、五百人,第一部分拉丁文赞颂歌声响极其壮阔,曲调澎湃悦耳,让人一听
难忘。第二部分取自歌德诗剧《浮士德》第二部终景,旋律与管弦写作完全搭配歌词,更
有宛如歌剧的声部与舞台设计。作曲家指示巨细靡遗,聆赏者自能按图索骥(特别是透过
录像欣赏),确实不难懂,至少没有诘屈复杂的声响结构或故弄玄虚。然而本曲二段歌词
来自截然不同的语文与时代,差距约有千年,究竟有何相关?我们又该如何审视文词与音
乐之间的对应关系?
註3. 這段只解釋了「易懂」,沒解釋為何「難解」。他說「易懂」是由於第一部聲響壯
闊曲調澎湃,第二部旋律搭配歌詞,沒有曲折複雜的結構,使聽者看著影片,或聽著錄音
就不難懂,但包括在之後的文章,都未說明何為「難解」。
无论是难解或易懂,第八交响曲都是马勒交响乐作品中的异数。这是他唯一的两个乐章的
交响曲,唯一“视人声为乐器”并从头唱到尾的交响曲(相形之下,其后的《大地之歌》
仍属管弦乐歌曲形式),更是他最积极正面乐观,直接理性明晰的交响曲。这些特质也落
实到作品内容与结构。第八和第九交响曲都可见马勒精研对位法的成果。他从巴赫作品思
索出新心得,以自己的方式提出奠基于世纪末后浪漫和声的对位语言,第八交响曲第一部
分,非有惊人对位功力无以谱成。但“对位”在此不只是写作技巧,更是全曲精神核心。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堪称各方面的对比,除了文本,前者奏鸣曲式,后者形式自由;前者
为交响乐风格,后者集声乐形式大成,包含清唱剧、神剧、歌曲、咏叹调与瓦格纳乐剧笔
法。就连篇幅也恰巧相对,前者演奏时间约为后者之半,不得不说是精心擘画的对照。
就内在风格而论,马勒尽可能融入所有相对元素:人声与管弦、简单及复杂、神圣和世俗
、宗教对启蒙、原始并现代、阳刚或阴柔、圣咏大合唱映照戏剧交响曲、室内乐的静谧应
和,声响齐鸣的震撼,在各种丰富对比之中,作曲家具体而微地呈现至此曲为止的史上各
类音乐风格,使交响曲果真如他的定义,自成天地宇宙。
而这宇宙不只缤纷灿烂,也有脉络相连。比方说第一部分众声部爆发出的中段《点燃我们
智慧的火焰》(Accende lumen sensibus)不只壮丽非常,旋律还化为交响动机成为第二部
分一开始描绘神秘大自然的乐思,继而成为贯穿全局的核心。
註4. 指「Accende動機」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848
。
其后长笛奏出的新主题实为第一部分《请赐给我们洪恩》(Imple superna gratia)的变形
,也成为此段的爱之主题。
註5. 這裡出現一個問題,他說「长笛奏出的新主题」35:25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125
,是第一部 2:59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179
"Imple superna gratia" 的變形,但聽起來似乎
不太像。然後又說這主題是「愛之主题」就更不對,因為除非能提出更好的解釋,不然在
本作中所講的「愛的主題」,通常都是指「聖母主題」57:27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447
。且它應該算是在第二部份中段才出現的新主題
。
而同樣這段話,可以對照「鄉民馬勒指南」的說法:
http://mahlerchinese.blogspot.com/2011/11/e_25.html
“最後在延長音後,長笛奏出新的主題,這就是第一部「將你的愛注入我們的心房」的曲
調變形而成的,這正是馬勒「愛的主題」。”......
......從這裡可以發現到,鄉民馬勒指南,認為新主題是來自 "infunde amorem
cordibus" (將你的愛注入我們的心房) 14:22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862
。
這差異就更大,因為 "infunde amorem cordibus" 是呼應 "Accende lumen sensibus"
,雖說在第234小節 12:06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726
的重唱段落,女高音
獨唱就已先唱出 "infunde amorem" 這句詩文,但此句型亦不同文中所提的新主題。
第一部分开头句《请降临,创世主的圣灵》(Veni, creator spiritus)的旋律在第二部分
中段再度出现,更成为尾段的管弦结语。
註6. 這一段講得不太正確,因為在第二部中段出現的「Veni動機」,是它的「倒影音型
」。也就是一些學者研究屢次提到的,兩部份間及為相似的段落: 7:34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54
。而其中 51:47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108
女中音唱的 "Vermag's zu" 這句唱詞,便是「
Veni動機倒影音型」。而作為尾段終曲的「管弦結語」1:21:38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898
,則是「Veni動機」的「後句」,也就是 1:42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102
小號吹奏出的本作重要動機之一。
如此旋律素材互用还有很多,因此前后音乐与文本并非任意不相关,而是透过多样元素创
造整合性的思想。就是要有彼此冲突的素材,才能使如此大同世界完整。我们欣赏第二部
分时,虽不必具体辨认所有先前出现的旋律与动机,但自然会从熟悉素材中得到共鸣,拉
丁文赞歌的印象必将融于歌德的《浮士德》终景。
如此设计也反映马勒的创作过程与人生。他自承此曲源于偶然读到《请降临,创世主的圣
灵》后灵感汹涌而发,初稿在1906年夏天短短十周内火速完成,好像乐曲逼着作曲者完成
自己。但在初期架构中(第二手写稿),此曲乃为四个乐章的作品,分别是“创世主降临
”(Veni creator)、“博爱”(Caritas)、“诙谐曲:耶诞游戏与孩童耶稣”与“赞歌:
由爱神带来的创造”。后三段虽然不见于完稿,“慢板、诙谐曲、终曲——神秘合唱”的
架构却仍在第二部分出现。这并非是马勒将如此架构“套用”于《浮士德》终景(此段乃
依循歌德诗句发展,本质上并无段落移动),而是他发现两者其实互通。
註7. 嚴格講來並非如此。首先,馬勒是有刪掉 Pater Seraphicus這個角色及其唱段,和
崇敬瑪莉亞的學者 (Doctor Marianus)與童聲的部份段落。其次在順序上,由於為配合一
些重唱的需要,次序還是有做更動。例如:47:27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847
升天的幼兒 (Chor seliger Knaben) 唱 "Hä
nde verschlinget. Freudig zum Ringverein" (手挽手兒我和你,結成一環真歡喜) 時
,順序上應該是在 47:10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830
天使(Engel) 唱
"Gerettet ist das edle Glied. Der Geisterwelt vom Bösen:" 之前。
以及,52:37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157
崇敬瑪莉亞的學者唱 "Hier ist
die Aussicht frei" (這兒自由眺望) 應該在 52:48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168
升天的幼兒們唱 "Freudig empfangen wir" (我
們樂意接待他) 之後。
因此儿童合唱不只化身为第二部分“受祝福的男童”,第一部分更首次出现于形塑第二部
分最为关键的《点燃我们智慧的火焰》,成为前后相连的指引。
註8. 或許可以這樣推斷,由於馬勒在初期架構中並沒有《浮士德》终景,是後來決定採
用後,發覺到有童聲的角色,才考慮在第一部中編寫。至於要印證這點,除非能找到《赞
歌:由爱神带来的创造》,再確認其內容是否有適合童聲的唱段。
註9. 童聲在第一部首次出現是在《点燃我们智慧的火焰》這段,但第一句唱詞是 14:31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871
"amorem cordibus, lumen sensibus, amorem
cordibus" 並非「Accende動機」,而是在結尾第564小節 25:47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1547
唱的 "Gloria, in saeculorum saecula,
Patri" (榮耀歸於天父永恆不渝) 不僅包含「Accende動機」,還與第二部有相同句型呼
應 47:10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830
。
更为重要的则是《浮士德》终景对马勒而言不只是浮士德的灵魂净化,更是“爱”所能带
来的救赎。就在此曲首演那年,他发现妻子阿玛(Alma)的外遇,从此检讨自己多年来对这
位不凡才女的亏欠,激发出更强烈的爱。他将第八交响曲献给妻子,也让原本架构中的“
爱神与创造”得到新的意义,与浮士德的救赎合而为一。
註10. 馬勒將交響曲的第二部份由《浮士德》第二部尾幕,取代原本後三樂章的構想,是
有其他含義的。這裡的解讀是,馬勒因為知道妻子外遇,是以企圖透過此首交響曲的題獻
來挽回。因為《浮士德》中,永恆的女性就是「永恆的愛」,也只有「愛」才能帶來「救
贖」。
这或许也是马勒第八交响曲最神秘之处,毕竟作曲家起草之时无从预见未来,而他甚至不
知歌德也曾深为《请降临,创世主的圣灵》所感动,还欲将其译成德文——可能他在写作
《浮士德》终景时也曾想到这首赞歌,而马勒则以艺术家不可言说的灵思感受到两者的互
通?我们没有证据支持如此假设,但也无法排除这般可能。这是明朗正向又幽微奥妙的非
凡作品,是作曲家人生与其大时代的精彩见证——那是欧洲文明在声响中歌颂爱与救赎,
世界大战前人性最灿烂的光辉。面对这直指心灵的创作,我们所需要的也正是用心倾听。
再一次欣赏马勒第八交响曲,相信你我都能从中得到推陈出新的启发。
[結論]
整篇文章看來,雖然標題旨在解釋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難解與藝易懂之間分別,但似乎並
沒有說明的很明白。但其實這事也沒那麼複雜 ,又或許是原作不願說清真相而已。因為
事實就是,所謂的「難解」或「易懂」,差別還是在個人的「音樂藝術鑑賞力」,及對音
樂作品「理解度」。說穿了也不過就「程度」上的個別差異,只是有些話不便表達得太過
直白而已。
網誌版: http://blog.udn.com/pariahfool/11427424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0.92.1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lmusic/M.1534609442.A.480.html
噓
08/20 11:59,
6年前
, 1F
08/20 11:59, 1F
推
08/20 19:59,
6年前
, 2F
08/20 19:59, 2F
→
08/20 23:09,
6年前
, 3F
08/20 23:09, 3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clmus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