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愴中的新意 ~ 律夫肯的巴哈清唱劇

看板clmusic (古典音樂)作者 (檻外人)時間22年前 (2002/06/19 00:27), 編輯推噓0(11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8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Philharmonic 看板] 作者: wenthome (檻外人) 看板: Philharmonic 標題: 寒愴中的新意 ~ 律夫肯的巴哈清唱劇 時間: Wed Jun 19 00:25:36 2002 Rifkin: Bach cantatas BWV 147, 80, 140, 8, 51 & 78 雖然市面上已經有不少版本的巴哈清唱劇, 但律夫肯的演出仍然讓人耳目一新。 與一般演出不同的, 律夫肯版的合唱團完全是由獨唱者擔任, 也就是一人一部。 由於是經濟版(decca 1送1系列)的緣故, cd 小冊只有曲目的解說, 並沒有對演出的任何說明, 這在考據性的演出來說是非常不負責的, 但站在消費者兼知識份子的立場, 看在價錢的份上, 也只好先買下它然後再義正辭嚴地道德譴責一下了。 律夫肯將合唱團以一人一部的方式呈現, 無論是否經過考據, 從當時的演奏風尚, 我想這種作法都是可以接受的。 有許多的例子顯示當時對演奏編制的隨性態度, 例如在許多三重奏鳴曲中, 可以用兩隻小喇叭代替兩把小提琴; 當一首大協奏曲由十幾個音樂家詮釋的同時, 某處同樣的曲子也許正由150人的大樂團演奏著; 甚至曾有法國貴族以歌手代替絃樂器演奏科列里的三重奏鳴曲等。 所以也許某處的教堂無法提供合唱團, 那麼歌手就很可能因此不得不兼任合唱,超時工作了。 從演奏的觀點, 這是相當有意思的作法。 一般說來, 古樂的獨唱者或許是音色的限制, 音量似乎較小(尤其是假聲男高音)。 因而大編制的合唱團往往會讓較虛弱的獨唱者變得沒有聲音, 這是在錄音中不會出現的現實狀況。 而且人數少, 聲音便容易整齊、乾淨, 這是很明顯的優點。 但如果是站在音色的角度, 可能就不太討喜。 首先人數多寡會影響整體音色, 一個人跟十個人唱同樣的東西, 效果絕對不一樣。 其次獨唱者與合唱團團員的音色不一樣。 這兩方面造成清唱劇中, Aria、宣敘調與合唱的對比效果減弱不少。 最明顯的就是, 我們感受不到德國特有的聖詠, 莊嚴地、如肯定句般由合唱團緩緩唱出, 那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氛圍, 在這裡全部消失了。 我們只能依賴專心的聆聽, 從音符本身試著揣摩巴哈的原意, 這是相當寒愴的一件事。 這點在 BWV 51 這首為女高音與合唱團寫的清唱劇中特別明顯, 因為律夫肯在這首作品的合唱部分, 只由女高音一人演唱, 也就是說,女高音一個人唱完全曲。 這不但超時工作, 還要想辦法唱出Aria跟Chorus的不同點。 對聽眾而言, 如果不對歌詞, 我也只能隱約地從某一段比較花俏, 去判斷它究竟是Aria還是Chorus。 無論如何, 這是一個也許不是最好, 但絕對很有新意的版本。 不過聽起來,還是太寒愴了點。 -- 人生最有價值的事物不在於社會行動, 而在於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愛及感受到藝術美或自然美時的意識狀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6.7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6.71 ※ 編輯: wenthome 來自: 140.112.6.71 (06/19 00:27)

08/19 16:33, , 1F
08/19 16:33, 1F

02/06 16:33, , 2F
02/06 16:33, 2F
文章代碼(AID): #z3rzU00 (clmus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z3rzU00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