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在月光下 聽紐約愛樂
※ 引述《Riedel (小號詩人)》之銘言:
: 那錄音就想成是音樂會面對觀眾 職業樂團的團員 是必須要把演奏曲目弄熟
: 哪裡要出來 根本是不用數拍子的 要該多大多小聲 多快多慢 都得很熟了
: 那指揮才有可能在十小時內 搞定兩小時的節目啊
: 所以有修沒修 其實差不太多 我看過波士頓與紐愛的排練 根本指揮很少講
: 什麼 就從頭到尾走 指揮自己夠熟 樂團絕對能跟上的
: 那次聽波士頓的排練 根本就跟音樂會沒啥兩樣了 除了獨奏者的裝飾奏沒拉
: 外
: 所以基準是什麼? 就是譜上全部照做
我想小號詩人聽到的應該是「總排練」
(德文是Generalprobe,英文則要請問各位)
經常是上台演出前的最後一次排練,會開放給學生記者等人旁觀
一般來說除了衣著之外,團員指揮的心態都是以上台的心情在練的
所以指揮能不打斷就不打斷,除非是太大的失誤與誤解
協奏曲的裝飾奏也是不拉的,因為這是獨奏者的事情,不必浪費大家時間
不過如果小號詩人聽的不是這個,那就另當別論
這情形下,指揮與樂團的默契實在令人佩服
但是將譜上所有的東西甚至基本的合奏練好
本來就是職業團該有的本領
一般指揮修的當然不是這些基本的東西,那是學生團的指揮做的事
我想一個「好」樂團主要是讓指揮更有餘裕做出想要的音樂
而一個團的好壞跟被指揮修的程度應該沒有什麼相關
曾經看過Karl Boehm的紀錄片
片中晚年的他指揮維也納愛樂演Mozart
也就是這樣的組合,中間Boehm也是頻頻停下樂團,頻頻說不
當然這可能是一部紀錄片,主要重點是他的音樂
所以導演可能在現場等了許多天之後,好不容易才剪出一段這樣的畫面
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看
紀錄片雙年展又快到了,大家可以去跟主辦單位反應看看
: 再說
: 台灣沒法想 可是國外的樂團 一套節目都要演三到四場
: 比如說貝九 要是在樂團工作五年 可能都演過超過十次 練就更別提了 熟的
: 不得了 又有啥好修的?
: 我非常確定 譬如一個樂團來台灣 演三場不同曲目 除了第一天演出前會有排練
: 其他兩天不同曲目 早上根本不會有排練的 要修也無從修起
: 何況所謂職業水準 不就是應該有修沒修你都聽不出來不妥嗎? 被發覺了就不是職
: 業了
巡迴的情況又有所不同
第一天早上的練習是讓大家習慣該音樂廳的音響
而不在樂曲本身(要修也無從修起)
所以同一次巡迴時,曲目就固定是那一兩套,連encore都一樣
還有我不覺得所謂的職業水準就是不會演糟
像代打指揮的音樂會,大部份就都很不理想
(所以才有許多代打一炮而紅的人,因為實在不容易)
像上次Bruggen臨時代打Harnoncourt指揮Amsterdam Concergebouw的音樂會就味如嚼蠟
本來要走,結果encore曲反而非常精采
原因就是只有encore是Bruggen親自練的.......
不過我是非常贊成NSO同一曲目至少應該要南北演出三場以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104.31.44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clmus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7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