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幾米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親愛的偏執狂。)時間21年前 (2004/05/08 07:4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6 (看更多)
今天去看台北幾米 片子本身很樸實,沒有花俏或太特殊的影像語言在裡頭 力求忠實呈現三個勞工的故事 但是映後QA我自己覺得更精彩 因為與會座談人鄭村祺和井迎瑞兩人對"主流專業紀錄片工作者"做了蠻嚴正的批評 其實他們批評的就是上一場放映會的與談人吳乙峰 他們說吳的全民拍DV運動仍不能脫離用主流影像文化或遊戲規則來看被攝者,例如工人影像, 而變得矯情而空泛 即作者論這個東西,凸顯的是作者本身而非真正需要被凸顯的被攝者 導演阿傑說吳乙峰對台北幾米的批評是沒有足夠的力量呈現出「問題意識」,勞工的故事也 不怎麼深刻 例如其中有個原住民勞工就說希望自己辛苦一點,給家裡的小孩未來生活不用那麼苦,自己 先苦一點沒關係 有勞動者在台下看完後反應這是他最感動的地方 但是很"好玩"的是這也正是吳批評的地方, 這樣的差距,專業人士和勞動者的認知,好像也正呼應了台北幾米要強調的東西,要質問的問 題:資方和勞方,到底距離有?米.... 原本我以為吳乙峰提倡的全民DV運動是更貼近弱勢者或不被重視的人群 但是今天聽到的卻不是如此 井說這只是做到了紀錄片"去神秘化",但是接下來還應該進一步"去專業化" 所以井說最理想的目標,就是工人自己來拍工人影像!!! (雖然這確實存在一些技術、資金和工人本身在勞動後到底允許多少時間精力放在拍攝上) 可以想見這次的討論和上週另一場會是多麼不同 這次的討論我自己覺得很少見,因為他的焦點更放在勞動者本身,而非只是一味去評斷紀錄 片美學的東西 但當然不是說我們就不能去批評這部片本身呈現的美學如何,這是兩個角度、兩個問題 這次座談台下就有很多工會人士,阿傑在座談一開始甚至就說這次討論希望分成兩部分 一部份是就影片呈現的本身,另一部份則就如何藉"勞工影像"作為勞工運動的工具 非常有戰鬥力的感覺^^....不愧是鄭村祺先生!! 跟之前參加過的紀錄片座談氣氛真不同!!! 我比較有疑問的是,作者論(直覺讓我想到吳米森老師^^)真的那麼一文不值嗎?? 還有連紀錄片工作者都分"主流"和"非主流",以目前紀錄片仍處小眾文化位置 這樣差異的存在,讓人感覺有點灰心..... -- ●﹤ ㄔ ∥\ 口ㄐ ㄨ 口拉..... /\ 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04.221
文章代碼(AID): #10d1wrb6 (documenta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6 篇):
2
2
21年前, 06/17
21年前, 05/11
21年前, 05/10
1
1
21年前, 05/08
1
1
21年前, 05/08
21年前, 05/08
文章代碼(AID): #10d1wrb6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