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台北幾米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親愛的偏執狂。)時間21年前 (2004/05/08 16:54),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6 (看更多)
※ 引述《fansss (新天堂樂園)》之銘言: : 看樣子,這是很精采的一場座談。 : 我記得有一天,我問吳乙峰說:「為什麼月亮的小孩不參加金馬最佳紀錄片?」 : 他說:「金馬是用35厘米,Betacam不能參加,而且這與他全民DV的主張不合。」 : 而全景這樣一個機構,雖然主張全民DV,但嚴格來說,也只是推展紀錄片的風氣, : 在訓練與培訓人才上,能夠被徵選上的寥寥可數,而且大都具備著某些資格, : 譬如教育工作者、文史工作室,或是地方社團等等... 井同時也說到紀錄片參加影展、金馬的問題 等於是用主流價值來評斷片子的好壞 他更主張紀錄片工作者應該獨立製作,和補助制度脫勾... 很明顯井是非常強調紀錄片社會意義的一派人 大概(我個人猜測)他在南藝看到太多新一代的紀錄片作者太過於自溺到無病呻吟 而憂心這種趨勢再下去,紀錄片的深度和廣度漸漸被忽略其重要性.. : 吳老大的紀錄片,總是強調著與「人」之間的互動,因此他的學生,或是全景的片子, : 都有非常類似的風格,有人稱之為「吳氏紀錄片」。 : 如果用作者論來分析吳乙峰,當然可以歸出一些片子的共通點, : 但這非影像上的(與吳米森相異),而是在於和被攝者之間的互動,實在太自然了。 : (吳米森好像也沒拍過很多紀錄片) : 然而過於強調作者論的紀錄片是否可能造成影片失焦? : 紀錄片社會實踐的意義轉而被作者的風采給抹煞了? : 或許在一些訴諸自我情感的片子,如《再會吧!1999》等。 : 這樣的問題不會發生,但吳乙峰的片子卻極可能發生這樣的情形。(譬如《生命》) 很贊同紀錄片作為一個"問題發現"或"引起討論"的觸媒功能 可以感動人或引起觀者進一步去思考的作品,我覺得就有其意義在 因為在現代這個匆忙慌亂的社會,太多東西被miss掉、被美化了 : 而井迎瑞所強調的是紀錄片的社會實踐,和從拍片中陶治自己,而非突顯自己。 : 渴求是一種非作者論的影像研究方法,但並非取捨「以作品看作品」的觀點。 : 包含了六項。 : 1.藝術的創作 2.歷史的文獻 3.政治的行動 : 4.研究的方法 5.美學的實驗 6.批判的教育方法 : 紀錄片工作者是第二身份,而第一身份可以是任何對象 :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兩邊當然各有各的觀點,影像的可能性太大了, : 而評論紀錄片時,必須視「片子議題」,能否將它表達完整且全面,更是重要。 : 「好看的紀錄片不一定好,好的紀錄片不一定好看。」 : 至於作者論用於紀錄片,似乎大部分只能談論到美學的部分了, : 針對影片所能引發的作為討論的主題,也較實際。 : 主流與非主流的分別,在近年各影像工作者如周美玲、彭文淳、等人的出頭, : 我相信是會消除這種奇怪的分類。 我也覺得這種分類很奇怪也蠻無聊的 但這個座談會我覺得最可取的是,他有強烈的後續的實踐性 因為常在看完一個紀錄片,深感一些龐大問題被凸顯後,卻無力去改變什麼 但台北幾米似乎是個成功的開始 雖然這部片資金來自台北勞工局,拍攝期只有三個月,且拍攝工地時其實都有人"隨侍在後" 而且勞工們到最後會質疑"你要拍我,有什麼好拍的??" 因為勞工感受不到被社會重視、尊敬的價值而會質疑自己到底有什麼可以給人家看 種種問題 讓這個片子不完美 但是仍為勞工影像留下一些歷史痕跡 阿傑說的好 「如果再不趕快拍,以後大家都只能看到101大樓精美漂亮的DM廣告了... 實際創造這文明標的的人們,早已被遺忘....」 -- ●﹤ ㄔ ∥\ 口ㄐ ㄨ 口拉..... /\ 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04.221

推 218.34.34.59 05/09, , 1F
自溺? 你認為「25歲,國小二年級」何如?
推 218.34.34.59 05/09, 1F
文章代碼(AID): #10dA1NKA (documenta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1
1
21年前, 05/08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21年前, 05/10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6 篇):
2
2
21年前, 06/17
21年前, 05/11
21年前, 05/10
1
1
21年前, 05/08
1
1
21年前, 05/08
21年前, 05/08
文章代碼(AID): #10dA1NKA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