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台灣可以向韓流音樂學習的地方

看板popmusic (流行音樂板)作者 (章太炎龍騎士團)時間13年前 (2012/11/05 16:18),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7 (看更多)
我是研究歌詞的,有一個基本的問題,研究者很少,那就是語言和音樂如何 配合。 單音節的漢語,歌唱起來,如何「露字」,要怎樣才能唱得清楚又好聽(古 代是沒有字幕的,有字幕也有很多人不識字)?詞和曲分別要怎麼寫,合起來又 要怎樣?這中間很多東西失傳了,但到現在淘汰下來我們還有許多傳統戲曲與民 謠。   按理說,傳統戲曲與民謠應該能讓人很好聽懂的,可我從小到大,不管聽歌 仔戲、京劇崑曲還是各地民謠,全部都是不對照歌詞就聽不懂,頂多懂兩三成。 為什麼?我自己覺得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我母語是國語,不熟悉方言和戲曲所 用的聲口,當然很難聽懂;即使現在學了一些,專心去盲聽,最多也是多懂一兩 成,我聽英文和英語歌也是一樣。二、我從小習慣的聲樂,現代的華語流行歌曲 和西方古典樂、西洋歌曲,都是從西樂的體系上發展出來的。所以我聽到媽媽唱 1960年代黃梅調電影的歌(唱國語,又以西式樂理篩選了傳統戲曲的調子),也 是一聽就懂、就記住了。   我習慣了每字一、兩個音符(偶爾三個),節奏快,以旋律為主的歌曲,再 聽到每字可以七、八個音拉上好幾節,節奏相對慢,以文詞為主、旋律為從的傳 統歌謠,就覺得不好聽,聽十遍也記不住旋律,也不知從何欣賞起。直到開始研 究歌詞,知道了傳統中國聲樂「依字行腔」的概念,精華在演繹字句中的聲情( 例如唱「哀」字就讓你真的感到哀,此之謂「露字」)我才學會投入心神去聆賞 其中的韻味。   回頭來再聽流行歌,國語歌壇裡有少數人因著他們的天賦和敏感,自己走出 了一條能在西樂基礎上「露字」的新路,其中最突出者是李宗盛,然而多數只在 乎弄出能琅琅上口的副歌,配上洗腦詞句來賣,如今則處處倒字,韻律生硬,文 理不通;台語歌在1990年代達到高峰,然而後繼乏力;粵語歌至今仍重視格律, 但能表現出粵語獨特韻致、芬芳的作品,也比70-80年代黃金時期罕見了(嘻哈除 外,這種曲風特別適合元音、入聲頻見,勁頭足的粵語)。客語歌情況最特殊, 一開始交工走的就是在傳統音樂基礎上翻新的路,學西方是學其觀念多,較少直 接搬用西方的曲風、曲調;稍後也有不少樂團想做現代、熱門一點的客語歌,可 是農業社會性格強烈的客語和那些曲風似乎就是不相容,我聽來聽去都覺得不行 ,還是傳統路線的林生祥、羅思容能得心順耳,溫尹嫦運用常見的抒情曲風,也 很能露字傳神。   很多人跟我講過:現在很多歌曲,歌詞根本不重要,只是帶動氣氛;你只看 詞不看編曲,得不到什麼。我初時對這種論調很抵觸:就算不是主要,也該是不 宜忽視的一部分吧?不重要就可以不講究了嗎?後來我仔細想了想:確實,現在 有了那麼多曲風,MV又普及,還有各種前衛新潮的美學理論,音樂要傳達情意, 傳播開來,讓樂團謀生,的確已不必掛住傳統的「露字」標準,反正觀眾看字幕 、看影片,樂團作宣傳、辦活動,大家也就可以同心同德了。   但這並不代表歌詞就沒有研究價值,更不代表傳統的審美標準就消失了。我 們的聽覺、我們的大腦與內心,還是會喜歡能琅琅上口、跌宕有致的詞曲,例如 被戲譯為「芭樂」的ballad,只是今日精通中文、能做到詞曲膠合的人已不多, 所以作者、公司和觀眾不約而同地把時尚引到其他方面,不談這項基本,乃至不 以此為基本而已。然而老一輩人不跟你這潮流,他們還是喜歡老歌;新一輩人覺 得你歌不好聽,也不會買帳。樂壇而如此,就會淪為自欺欺人的競賽。 日本、韓國流行音樂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沒有人討論他們的歌詞, 他們日語、韓語和音樂結合的理路,我只聽過一個日文老師說「日本靠海,所以 日本歌的旋律就像海浪一樣一起一伏,他們覺得那樣很美」,之後我聽他們演歌 和抒情曲就都能進入狀況了,要欣賞日語的韻致也有鑰匙了;之前看過幾十篇講 日本流行音樂的文章,就只能增加一些我對那社會文化和產業運作的認識而已。 韓國現在當紅的那些歌,聽起來都是當代的電子樂,他們這是和我們一樣遺落了 母語歌樂的芬芳,還是另有發明?他們流行歌曲中從傳統歌謠基礎上發展出來者 ,又是什麼樣子?你不談這個,只談他們用多少錢、集多少權(看那嚴酷的藝人 培訓班,多麼令我緬懷學徒制時代的同胞嚮往)去經營、行銷,都是嘴炮。可悲 的是當今政府無知無識,你大規模去忽悠,還真能搞到一些補助。你若是沒那麼 大能量的普通民眾或音樂人,就不要幫襯那些人云亦云了,多作紮實的研究與創 作,提高自己,結交同仁,養出能推翻邪說、惠人惠己的實力,才是正辦。   現代華語歌是從二十世紀初的「學堂樂歌」開始大規模嫁接西樂。曲調不一 樣了,傳統的聲樂理論和詩詞格律還能適用嗎?哪些還能,哪些要改?這個問題 一直沒有人去深入探討,或者大家各有心得,但只形諸樂歌作品,沒有寫成論文 和教科書。1927-49年上海第一輩流行歌曲作者和歌手中,許多人既通古文、舊樂, (至少也耳濡目染聽得很多)又學會西樂,同時還因緣際會能和當時一流爵士樂 手及古典樂功底深厚的白俄編曲家合作,成就了一批經典;他們過去以後,後人 雖然還聽得到唱片錄音,但他們曾有的知識、技術與觀念就遺落了。 1990年代,樂壇巔峰時期,台灣、大陸沒有人探究這個問題,現在總該拾起 來了。不能生搬古代聲樂理論,也不能硬套西方聲樂理論,我們需要更細緻、多 門的研究──各種語言、方言,和各種曲風的組合,都有至少一種合用的格律等 人挖掘,這之中的組合不下千百!偶爾有幾首歌「中」了,特別入耳,能表現該 種語言的韻致,我們就可以研究它好在哪裡,加以文學、音樂、社會的知識,逐 漸來建立我們一套新詞學的典律,並且投諸實用,助人助己唱出真能表露此時此 地人情世故的國語歌、台語歌、粵語歌、客語歌,而不只是把漢語填進外來樂曲 或舊日俗套的框架裡面。沒有這樣的技術與觀念,你花一百億投資什麼流行音樂 產業,都生不出我們自己的東西。 並不是每首歌曲都要著重歌詞,沒錯;那麼,他們把歌詞、語言放在什麼地 位,要起到什麼作用?就從他們秉持的理念去檢視。有不少情況,是他們理念本 身就有問題,例如舉一支跨界、混搭的大旗,煮一鍋雜燴說是新潮,然後你跟他 講中文他就跟你講英文,你跟他講傳統的美學他就跟你講現代的美學,你跟他講 現代的美學他就跟你講後現代的美學;你說歌詞不好他就跟你說歌詞不重要;你 說歌聲和編曲也不好他就跟你說故事(例如選秀節目關鍵詞「努力」)和整體意 念才重要;你說他故事也假、整體意念也含糊不清,他就說你不懂。總之就是教 你不要講「好不好聽」,用一套變形蟲似的意識形態蓋掉我們天生的、直觀的感 覺。 但是,做得好的,就不但可以更新傳統理論,還可以穿透種種產業主義的橫 流,直抵人心。那些將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流行歌曲;發之揚之,便在我輩。 --   「--仁愛國中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學校,它的校規不太嚴,讓我們有自己的空間, 發展屬於自己的專長與興趣,以及各式各樣的觀念。」這段話可以有很多種解釋。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43.20.164 ※ 編輯: youtien 來自: 118.143.20.164 (11/05 16:31)

11/07 21:02, , 1F
很棒的見解
11/07 21:02, 1F

11/07 21:41, , 2F
原PO講的東西已經不只是歌詞的範疇,而是整個台灣文化層次
11/07 21:41, 2F

11/07 21:41, , 3F
提升的問題了...XD
11/07 21:41, 3F
文章代碼(AID): #1GbtPocx (popmusic)
文章代碼(AID): #1GbtPocx (pop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