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吳念真 - 台灣電影界發展和策略分析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2004)時間19年前 (2006/03/02 10:4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7 (看更多)
※ 引述《filmwalker (夢想起飛的季節)》之銘言: : : 1.德國法國這幾年仍然有全球賣座的電影、仍然有新銳與大師出現 : 德語或法語發音 進而出品全球而賣座的電影 這幾年其實幾乎沒有 :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法語) 算是最賣座的吧 , : 但比起好萊塢每年賣座 Top20 還是差得遠了... : 其他頂多在自己國家大賣 但一年頂多不超過三部 : 其他都仍是好萊烏電影的市場 : 導演方面 : 新銳是有的 : 大師則並無 (早已有盛名的導演 不算的話) 像帝國毀滅(downfall) 或前幾年的蘿拉快跑這樣子有全球能見度 與相當賣座的片子 應該也算吧 如果是說"這幾年" 哪裡有大師是靠"幾年"就成的呢 但是德法的電影界仍然不斷有新銳出現 才是重要的 今天有新銳 並且讓新銳有持續創作的機會 明日才有可能有大師 法國的歐容便是藉由一部接一部的"創作" 而成為成績斐然的"明日大師"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導演 也已經幾乎名列大師之林 如果廣義一點看 法語電影產業吸納的漢內克(隱藏攝影機) 、達頓兄弟(孩子)等當代大師 是不是也是法國電影業的成就呢 德國能夠資助一個大學畢業生的畢業製作 創造出像"最後一次心動"這樣有商業潛力的高品質製作 台灣難道不能參考一下 非要以簡單的市場決定論、個人責任論來推卸政府的責任嗎 : : 2.拿妓女戶與雜貨店類比電影? : 這應該只是比方 : 就像拿 美濃紙傘 類比 電影一樣囉 對啊 是比方 但是從這個比方就看得出吳導演的思考邏輯 : : 3.國外把紀錄片上院線的例子已經越來越多了,並不是只有台灣 : 這是沒錯 : 但絕大部分是以 "小眾電影小規模上映方式" : 像 "企鵝寶貝" "華氏911"等 的確只是偶一為之 和以前比起來 是越來越多而頻繁的趨勢 從吳導演的談話中 我不覺得他對這個趨勢有任何注意就驟下論斷 : : 還有很多,稍有電影常識的人便知,就不一一舉出了 : 後半段 重點我覺得應該是 : "天助自助者" , : 當你連自助都做不到時 , : 只因認為自己拍電影是 "高尚" 的 "文化" 行業, : 政府應該一律補助 , : 這點個人並不苟同 : "錢要花在刀口上" , : 政府補助國片 , 應該如同補助其他藝文表演一樣, : 還是要挑選的 當然當然要經過挑選 沒人說不用挑選 但是吳導演的談話中似乎預設了現在台灣線上的電影工作者都只會巴望政府補助 自己卻不做任何努力似的 實情絕不是這樣 : 以上是我個人意見 各人解讀不同囉 :P 當然囉 每個人說的話都是各人意見啊 我的當然也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104.65
文章代碼(AID): #141bqdkI (Ourmovie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1bqdkI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