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沒有雜誌看囉
※ 引述《Riedel (小號詩人)》之銘言:
: 所以我想 大台北地區 真正的常態性消費古典音樂者 大概只有三千人
: 悲觀論約兩千出頭 樂觀也不會超過五千
: 也就是說 約一千七百人裡面才有一個 一個兩千人的學校 只有一個人不到兩個人
: 建國中學 基本上來說 應該只有三個人
: 但是建國中學裡應該不只三個人 可能有六個
: 所以在你我的社會裡的人群裡 對古典音樂是更冷漠了 大概五千人以上你才能找到
: 一個最進三個月內買過古典唱片的人
: ----
: 我相信 扣掉學生
: 大台北地區如果有三百五十萬人 大概不到一千人屬於古典音樂族群
: ----
: 所以 牛耳最近發行季刊 就是要搶這一千人的生意
我的估計是台灣全部經常主動購買、要求古典音樂資訊的人數不超過五千人
(包括學生、音樂界、唱片界等)
還有十倍左右被動參與的人
所以維也納愛樂來會有約五萬人關心購票時間曲目等等
但除了那五千人中的一半(許多人聽唱片但不聽音樂會)
願意掏錢
其中又有一半因為票價卻步
牛耳宣傳的其實需要的是五萬人中
有錢有閒(有品味?)卻不是很積極的一千人
(雖然與Riedel一樣是一千人,但我這裡指的是有錢有閒的)
戶外轉播廣場上吸引來來去去五千人到八千人
算是很合理的數目
看來也勉強支持起音樂會產業
那雜誌一個月到底需要多少讀者
據我所知古典音樂雜誌暢銷時過去一個月差不多可以賣兩千本
看來也是勉強打平
還不提其中的心血報酬等問題
其中我想特別提的一點是派售的問題
在台灣雜誌的通路被聯合報等既有勢力吃得死死的
除非你願意自己騎機車送
就得交給這些公司依我感覺過高的費用
小雜誌所有利潤都被這些公司吸光
(所以大家應該也知道為什麼蘋果日報需要這麼大的投資了)
小眾有小眾經營的方法
單以台灣來說
ECM在台灣還不是賣得比想像中好
如果它交給環球自己來經營
銷售量一定更糟不說
大部分的東西一定買不到,就像Sony BMG一樣
因為東西還沒進來就先被判死刑了
所以由誠品ECM的經驗,依我看被動有音樂需求的人還是不少
只是需要不一樣的行銷
(不要覺得很好笑,不過孤寂、飄邈的用語在台灣的確有些效果)
現在回頭來看這十年古典音樂市場的發展
我會覺得入門的資源已經累積足夠
但是可以提供給初進階人的資訊還是太少、不然就是太硬
暴發戶一樣也是可以有分等級的
如果你讓他覺得買一百張ECM比買一百張古典大閱兵有氣質
提供現成的資料讓他還說得出所以然,今天Jarrett那一次怎樣那一次又怎樣
明天David Darling又怎樣
我們不就不用煩惱了嗎
而依我觀察
過去「景氣好」時出得起大錢又有「品味」的人
現在早就脫離古典音樂到爵士等其他領域去了
其中原因,很可以好好思考,我也沒有什麼結論
但跟景氣好壞我相信是沒有關係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34.104.31.44
推
推140.112.202.152 03/20, , 1F
推140.112.202.152 03/20, 1F
推
推 134.104.79.153 03/20, , 2F
推 134.104.79.153 03/20, 2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clmus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125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