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比較雷光夏《情節》和陳昇《然而》

看板LyricsStudy作者 (崔基基)時間15年前 (2010/02/07 23:19),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本文同時發表於網誌: http://blog.roodo.com/trickykid/archives/11640535.html 誰(不)知道你的知道?比較雷光夏《情節》和陳昇《然而》 1 來談談兩首歌,雷光夏《情節》與陳昇《然而》。 雷光夏《情節》:「你一定全都知道 你一定全都不在乎 就讓我無聲地 嘆息」 陳昇《然而》:「然而你永遠不會知道 我有多麼的喜歡 因為有你 等待也變得溫暖 然而你永遠不會知道 我有多麼的悲傷 在你心中 我還沒有名字」 對我來說,雷光夏寫得比較好, 因為「全都知道」卻不在乎,要比「永遠不會知道」更殘忍。 「你一定全都知道」像是追著情場老手的單戀, 而「你永遠不會知道」比較像暗戀身邊好友的阿宅。 其實「你從來不知道」這種聲稱在國語歌曲經常出現, 我馬上想到張學友《我等到花兒也謝了》:「你知不知道 我等到花兒也謝了」 以及黃韻玲《改變》:「這樣的改變 妳從來不知道」。 「你知不知道」或「怎麼會不知道」雖是問句,但其實都在抱怨「你竟然不知道」, 一再重覆呼喊表達了悲愴與憤慨。 諸如「你從來不知道」這樣的聲稱,總薀涵著一段「等待」或「失去」的敘事, 在陳昇那裡也不例外。 依精神分析學者Slavoj Zizek在《幻見的瘟疫》所言, 幻見(fantasy)是敘事的初始形式,提供座標,組成我們的欲望。 「知不知道」的吶喊在那些「等待」或「失去」的敘事中,是個不可或缺的重點, 從中敘事者欲求的是希望被「知道」,心意被「了解」。 彷彿只要對方「知道」了,我的欲望就可以被滿足。 就像許多網路論辯經常一再出現這句話:「你不懂我的意思,其實我的意思是……」 於是重點被轉移到雙方「懂不懂對方的意思」,而不是問題到底該怎麼處理; 或者如同那些瘋狂追求者, 他們總覺得自己不被接受是由於「對方不懂他的愛」這種溝通的問題。 Zizek:「幻見乃是將欲望與驅力隔開的特殊屏幕。」 我們總覺得只要對方「懂我」就會「愛我」,所以把自己與對方的隔閡, 編織成「心意不被了解」的悲慘故事,在幻見劇本裡上演。 2 Zizek提出一個意識形態公式:我們對所作所為一清二楚,卻依舊坦然為之。 也就是說,我們明明「知道」事情是怎麼樣,卻仍然執意去做。 因此,對情人聲稱「你從來不知道」雖然可以為自己塑造痴情受害者的角色, 但它所遮蔽的真相是: 「對方早就知道(你的心意)了,但(他的拒絕)只有你不知道。」 因為拒絕承認,或者迴避創傷,所以搬演「自己不被了解」的幻見劇本。 陳昇的歌詞提及另一個重點:「在你心中 我還沒有名字」。 這不就像是對「名份」的渴望嗎?認為得到「名份」就能得到「愛情」, 第三者的悲劇莫若是。 陳昇雖止於苦澀中的些許溫暖,不若張學友、黃韻玲等人灑狗血, 但「然而你永遠不會知道」這語氣也夠強烈了。 相較之下,雷光夏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如Zizek公式,他其實知道我喜歡他,而依然不為所動。 這雖更殘忍,卻不致成為自憐的受害者。 有人說萬芳《半袖》的歌詞與陳昇《然而》表達了同樣的情感, 但我覺得前者曲折且細膩,反而接近雷光夏《情節》。 相較之下,《然而》的聽眾可以直接接收敘事者的意志, 這從重覆了四次的「然而你永遠不會知道」可以得知。 《半袖》跟《情節》都以一種委婉的、旁觀的腔調來描述雙方互動。 愛情沒有很想擁有對方是騙人的,不想擁有就不會為了無法擁有而難過, 《半袖》:「撕落的玫瑰像眼淚」。 這與其說是「沒有很想擁有」,不如說是「難以擁有」, 因為對方想飛,所以只好放手。 3 我們先把《然而》的歌詞全部展示出來,再繼續談下去。 然而你永遠不會知道 我有多麼的喜歡 有個早晨 我發現你在我身旁 然而你永遠不會知道 我有多麼的悲傷 每個夜晚 再也不能陪伴你 當頭髮已斑白的時候 你是否還依然能牢記我 有一句話我一定要對你說 我會在遙遠地方等你 直到你已經不再悲傷 I want you freedom like a bird 然而你永遠不會知道 我有多麼的喜歡 因為有你 等待也變得溫暖 然而你永遠不會知道 我有多麼的悲傷 在你心中 我還沒有名字 歌名的「然而」一詞,表示語意的轉折,也可理解為情感的轉換。 雖然歌詞舖陳是先主歌抱怨對方不知道,然後到副歌說我等沒關係, 結束於希望對方自由,感覺敘事者好像已經釋懷, 但注意主歌一開頭就是「然而」,那在「然而」之前是什麼?歌詞沒告訴我們。 若把主歌與副歌對調,整首歌的意思就會變我希望你飛,然而你不知道……。 哀嘆的氣氛又出現了。 因此,這首歌有個循環的結構, 況且歌名「然而」早就告訴我們其實敘事者還在兩端之間擺盪。 若認為歌詞是在說「我已經放下想望,你可以飛沒關係」,就有點太樂觀了。 陳昇《然而》雖不如張學友《我等到花兒也謝了》以及黃韻玲《改變》那麼自棄自憐, 曲式旋律也比較溫柔舒緩,可是痞子即使想自憐也會裝一下瀟灑。 「自憐」有程度之分,陳昇並非灑狗血的歌手,如果說他自憐,那像在撒嬌, 就像小孩子對玩伴說「我永遠不跟你好了」, 偶而自憐撒點嬌可是痞子把妹的高招啊! 要是等而下之,就變成自怨自艾自殘,像其他愛不到要死的慘情狗血歌。 4 再來是雷光夏《情節》的完整歌詞: 十二月的陽光下 我轉頭看你的側臉 你的聲音有如盪漾在微風中的一首歌 啦...... 你一定全都知道 你一定全都不在乎 就這樣回過頭 晴朗的一笑 你一定全都知道 你一定全都不在乎 就讓我無聲地 嘆息 雷光夏的歌詞比較冷靜,至「你一定全都知道」才開始拉起情緒, 而「一定全都不在乎」就是抱怨了,但這抱怨終於無聲地嘆息, 如一縷沈重的輕煙。 Zizek在《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裡提到「假定無所不知的主體」。 在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分析師預先被認定是「無所不知」的主體, 他知道在被分析者的病徵底下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假定對方無所不知」之所以重要,在於能引發「移情」(transference), 意即將無意識裡對原初欲望對象的愛恨轉而投射到其他對象上。 不同於一般人對精神分析的想像, 分析師並非先假設一套心理機轉才從被分析者身上得到「實證」, 而是被分析者起初就認定分析師知道他的秘密,而分析師「坐實」了他的想像。 當雷光夏唱出「你一定全都知道」,意思不是對方「知道關於我的所有事」, 而是知道「那一件事」,那個勾起一切愛恨糾纏的秘密,即「我喜歡他」。 如同被分析者對分析師的移情。 當我認定對方「全都知道」,就等於「我知道他的知道」, 於是從他身上我看到了自身的愛恨秘密。 再來「全都不在乎」的壓抑呼喊,則來自一個歇斯底里的主體。 5 雷光夏《情節》的「知道卻不在乎」和陳昇《然而》的「永遠不知道」, 兩者差別在於:前者是「我的秘密被對方知悉,他卻藏起它」; 後者是「對方對我的無知,正是我的秘密」, 意即對方越不知道我的心意,我就越愛他,可以永遠等下去。 我的秘密藏在別人那裡,這是歇斯底里、去中心的主體; 而對方越遠離我越愛,是性倒錯的主體,如SM中的被虐者。 「你永遠不知道」這句話的SM傾向, 在張學友《等到花兒也謝了》、黃韻玲《改變》、林良樂《冷井情深》都很明顯 (抱歉都舉老歌,老人知道的歌不多 XD)。 陳昇《然而》雖也是,但其唱法、曲式和性格,卻不易讓人聯想至此,為什麼? 或許他寫的那飛行遠離的對象,其實是他自身的投射, 比如在《風箏》這首歌裡,貪玩自由,希望像鳥飛翔的,應該是陳昇自己吧? 雷光夏《情節》,歇斯底里主體隱微浮現,看歌詞還不致到瘋狂執迷的地步。 Zizek《幻見的瘟疫》認為: 設定「無所不知的主體」讓歇斯底里主體不斷探詢主人的知識,有助於新知識產生。 我們是否也曾在想像對方知道自己心意之後,便開始對自己有了新的想法? -- 一些二手CD,包括電音、HIP-HOP、R&B、搖滾、抒情 http://class.ruten.com.tw/user/index00.php?s=tricky4402&d=228500&o=0&m=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231.27.252 ※ 編輯: TRICKYKID 來自: 118.231.27.252 (02/07 23:23) ※ 編輯: TRICKYKID 來自: 118.231.27.252 (02/07 23:24)

02/08 00:36, , 1F
great!真是獲益良多
02/08 00:36, 1F

02/08 00:37, , 2F
原本也想說說然而,不過那是因為內容就像自己發生過的事XD
02/08 00:37, 2F

02/08 00:38, , 3F
對了~你一些中職、NBA老球員卡我也有~哈
02/08 00:38, 3F

02/08 12:34, , 4F
推這篇!!
02/08 12:34, 4F
文章代碼(AID): #1BRjeM-l (LyricsStudy)
文章代碼(AID): #1BRjeM-l (Lyrics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