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以撤退作為攻擊:諾蘭新片《敦克爾克大

看板Nolan作者 (敦克爾克大行動)時間8年前 (2017/05/28 15:39), 8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以撤退作為攻擊:諾蘭新片《敦克爾克大行動》扭轉二戰的奇蹟戰役(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二次世界大戰中,恐怕沒有一個事件能夠比得上「敦克爾克大撤退」(Battle of Dunkirk )這場交雜著挫敗與勝利、屈辱與光榮、充滿各種矛盾評價的龐大戰役了。9天、近40萬人 等待撤退,最後成功撤退了33萬人,動用海軍艦艇及民船933多艘。這場撤退讓人驚嘆,保 留英國和納粹一搏的一線生機,也種下二戰同盟國勝利的遠因。從一開始只能撤出7,000人 ,並且隨時可能停止的情況,到最後成功救出33萬名的士兵,遠遠超過預期。 這段動人的 歷史,促使國際大導克里斯多夫・諾蘭執導《敦克爾克大行動》,希望在這危殆時代,促 使我們思考與反省戰爭的殘酷,以及重現人性的希望。 77年前的今天(5/26~6/4),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軍及其盟軍被德軍團團包圍,攻守失 據、進退不得的時候。而此時,英軍下令撤退行動。在德軍獲得壓倒性勝利、雙方持續激 烈交火,撤退計劃難以實行的情況下,這可以說是一個充滿勇氣的決定。 如果撤退失敗,意味著英國遠征軍將被全員殲滅,也意味著英國將會喪失抵抗德軍的力量 。再也沒有什麼能力阻擋德軍統一西歐。沒有這次成功的撤退,整個二戰的歷史將會改寫 ,沒有後來諾曼第登陸,也沒有最後納粹德國的覆滅。 存活下來就是勝利 他們唯一的武器是:希望 回顧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或許再也沒有另一事件比敦克爾克大撤退(Battle of Dunkirk ,又稱敦克爾克戰役)更複雜、充滿各種矛盾評價的戰役了。敦克爾克戰役交雜著挫敗與 勝利、屈辱和光榮,標示著德國在歐洲西線戰場的全面獲勝,同時,又埋下英美盟軍日後 反擊的伏筆。它不像後來為人所熟悉的諾曼第登陸V-day,直接描繪戰事的逆轉,明確導 向勝利的終局,在1939年5月26日至6月4日期間,這場由英國政府所主導的敦克爾克大行 動,就像標點符號中一個難解的「分號」,無論是停頓或轉折,它都靜靜橫躺在歷史的長 河中,等待人們理解它的重要和意義。 敦克爾克戰役的複雜本質,加上欠缺可歌可泣的英雄元素,讓它逐漸淡出世人的關注,不 為娛樂傳媒所重視。約60年前由英國導演Leslie Norman所執導的《Dunkirk,1958》幾乎 是最後的絕響,後來再次出現在電影中,只以時代背景的元素帶過,如《贖罪》 (Atonement,2007)等。 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曾經在訪談中提到他受到敦克爾克戰役的吸引與啟發,讓他決定改 編將它改編成電影作品。諾蘭說: 這是一個能帶你到另一個世界,讓你真實感覺你親臨現場的故事。 ——This is a story that needs to carry you through and make you feel you are there. 諾蘭的作品一向關注個人層面的心理互動,本次將這樣對小我的關注,投注到大時代的變 動中,能激出什麼樣的火花?不禁令人拭目以待。 如同上世紀末名導史蒂芬・史匹柏的《搶救雷恩大兵》,讓人們重新凝視戰爭的意義,諾 蘭《敦克爾克大行動》在這危殆不安的時代裡,或許也能讓人們對當下的現實,有著更深 刻的反省和思索。就讓我們在今日,根據電影的不同階段,重溫這段二戰中令人難忘的史 實。 由自願投入戰場救援的人民所築成的海上通道 當英國國內終於決定對受困的英軍展開救援作戰行動時,此時可供運輸的船隻十分有限, 盤旋於空中的德軍轟炸機摧毀了港口的設施和停泊的船隻,海面上則佈滿了水電,以及水 面下的德軍潛艦神出鬼沒的威脅。敦克爾克又是一沙洲港灣,吃水較深的英方大型船艦只 能在一公里多的外海等候。在種種不利條件下,資源有限,需要撤出的人數如此龐大,這 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任務。 負責主導整個撤退行動的雷姆賽中將,在寫給妻子的信件中,都忍不住透露了自己的憂心 : 「每當我想到我正在.....指揮一項前所未有、最為艱困和危險的作戰行動時,都覺得實 在可怕,除非上天非常仁厚,否則整個撤退行動將無可避免會發生許多悲劇。」 為了讓撤退得已進行,英國皇家海軍開始徵召各類船隻,包括漁船、遊艇、貨輪、汽艇、 接駁船等,形形色色。 徵召的過程一開始並不順利,因為戰時的新聞管制,多數英國人民並不知道子弟兵在前線 的處境。但隨著官方高效率的徵召,與消息的逐漸流傳,越來越多的船隻投入救援。除了 船艦外,民間的水手和船主也志願投入駕駛的工作,這是一項極度充滿勇氣的抉擇,因為 空中的襲擊與海面上下的威脅,讓這些小型船隻隨時都有覆頂的風險。 這支「迷你大艦隊」,從行動的第一天開始,就投入救援,後期甚至成為登陸沙灘救授的 主力,一次數十人,一船一船的來回,與官方的軍艦彼此合作。這些沒有受過軍事訓練的 海上男兒,冒著生命危險,離開安穩平靜的日常生活,駛向遍佈硝煙彈雨、滿目瘡痍的戰 場,反覆在兩個不同世界中往返、切換,構成一條海上的通道,解救著遭受圍困的英軍。 緩慢且殘酷的撤退過程 但戰場並不是有著浪漫結局的童話故事,雖然有了民間船艦的投入,撒退的工作仍是十分 緩慢且殘酷,一批批的英軍退到沙灘上準備登船,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只能在沙灘上漫長 等候,沒有足夠配給,多數士兵都處於脫水的狀態。港口設施已被破壞,為了加速撤退, 要登船就必須身著全副軍服,走入海中,貼近船身;又或者使用老舊殘破的防波堤設備, 想辦法跳到船上,落水者無數。 海岸線上到處擠滿疲倦和無助的士兵,在德軍飛機緊密的轟炸下,紀律和秩序逐漸瓦解, 那是近乎無政府狀態的煉獄。有士兵回憶當時的狀況:「起先大家都排成一列,但假如你 說這麼一來就能夠比排在後頭的人早一點登船,那你可就錯了,最後,你會發覺自己只能 站在水中而無法上船。 你會厭惡為什麼一直站在水中,然後你將會調頭往後走,最後又終於坐在沙地上。接著, 當其他的船隻又抵達的時候,你又會再度地嘗試。」為了維護登船的秩序,不要讓爭先恐 後上船的士兵推翻船隻,有些指揮官在勸阻無效的情況下,情急之下,會試圖揮舞武器, 或將子彈射擊在無人的水面上,喚起逃亡者們心中的秩序。 即使登上船,也不等於平安了。英吉利海峽在德軍優勢的海空戰力下,已成為海上的墳場 ,被魚雷擊中、誤觸水雷、被德國軍機襲擊、遭遇海象變化而擱淺.... 海面上有無數種死法,能順利抵達英國,反而比較像是意外。英軍只能趁著黑夜或天氣的 掩護,儘量進行運送的任務。英國軍方也想方設法地維持士兵們的安全,除了海軍的掃雷 和回擊外,英軍的主力戰鬥機──噴火式戰鬥機、颶風式戰鬥機、以及挑戰者戰機,從一 開始就參與了護航的行動,出動了數千次的架次,提供支援的火力,和德軍戰機在空中纏 鬥。 陸面的戰爭仍在繼續,敦克爾克週邊的防禦陣地,必須持續面對德軍無情的炮火,有計畫 的邊打邊退,為發電機計畫爭取更多的時間,大量的英法軍隊在堅守陣地的過程中傷亡, 或被德軍俘虜。英國高層為了讓撤退能有效率的進行,早已做了最殘酷的決定,讓身體健 康者優先撤退,已清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撤退出最多的人數。到了最後幾天,沙灘上到 處都可聞到血漬和屍體交織的惡息,連海風都無法吹散。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938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0.64.2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olan/M.1495957192.A.1D7.html ※ 編輯: mashmabo (114.40.64.229), 05/28/2017 15:46:46
文章代碼(AID): #1PAdx87N (Nolan)
文章代碼(AID): #1PAdx87N (N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