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合唱團的組織行為學
相較於交響樂團,合唱團一直給人比較親切的感覺,我大姑姑年近七十,仍參加
社區的婦女合唱團;以前同系的平均每屆有一個人參加校內的合唱團;我女朋友每個
禮拜五晚上要去替另一個社區婦女合唱團伴奏。合唱團體似乎隨處可見,但這些團體
的本質真的是合唱嗎?有規律在練習的合唱團這麼多,參加合唱團的人有老又有小,
合唱藝術衍然具有成為全民休閒的潛力,為什麼我們仍然常不自禁的感嘆「合唱圈真
是小」?從愛樂走到福沙,從青年唱到金穗,常給人像是同一群朋友換個地方聚會的
感覺。
細數檯面上還有固定進行公開演出的合唱團:愛樂、拉縴、福沙、金穗、室內等
。有哪一個團的演出是連對合唱毫無認識的人也趨之若騖的?僕竊以為,這些演出的
消費族群仍是小眾,仍是個封閉市場。團員常常在演出旺季快到時,得擔起推票、換
票的重任,很多時候還得自掏腰包請親朋好友務必來充個人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推票者人恆推之,同一時間也必須承擔被親朋好友塞票的壓力。更讓人沮喪的是,
票推了半天,開演當天還會看到高價區的座位坐滿著買低價票的人,而原來低價票區
的位子就大剌剌的空著。如果合唱藝術如前所述,是那麼的親民,那麼的吸引人,市
場的反應怎麼如此矛盾?我好奇的以為,如果把票房收入來源做一下分類,有多少比
例的收入是來自沒參加合唱團、也沒被合唱團員推票的消費者?
反觀曾來台演出的 king singers, chanticleer, real group,卻可以吸引到滿
座的票房,聽者不乏不諳音律之人,真的是因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坐過船坐過飛機
的比較高級嗎?還是要怪罪媒體祟洋媚外加上言詞誇大聳動?還是杯葛中正文化中心
為了回收成本而努力替他們邀請來的表演團體做廣告,不顧國內藝術團體死活?還是
感嘆資本主義涉入藝術,過度滲透的行銷手法斬斷窮人活路?還是我等自詡合唱藝術
工作者,應坐下來深深的思考台灣的合唱藝術有多好價,值不值得別人來沽?
(待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2.36
推
04/18 12:05, , 1F
04/18 12:05, 1F
→
04/18 14:25, , 2F
04/18 14:25, 2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choralmus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12
22
141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