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後段班, 班後段.

看板pts (公視)作者 (Goodbye Taipei)時間19年前 (2006/08/06 22:2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9 (看更多)
※ 引述《fuwafuwa (我要努力向上)》之銘言: :  其實能力分班的本來用意是在於老師在面對程度差不多的學生時, :  可以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以及上課速度還有進度。 :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大概就像抗爭那天邱宣民說的, :  老師認為「成績不好的學生都不是人」,於是放牛吃草, :  可是為什麼會有後段班?為什麼要把成績不那麼好的編在一班? :  其實本來的用意是希望老師們能夠在教學上放慢速度,多關注學生了解與否, :  倒是這種用意後來被學校家長還有老師整個扭曲, :  變成有「後段班」的學生功課不好品性也不好幹嘛都不好簡直是人渣的誤解。 :  我很認真的覺得其實能力分班是對的,只是正確的政策被錯誤的執行, :  那麼再好的政策也收不到其效。 以我的經歷與看法,我認為能力分班不是對的。 儘管如f網友所說,能力分班的原意是為了讓老師調整教學方式與上課進度 那首先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該以什麼樣的能力來區分及用何種方式來區分 不言自明的,以前有能力分班的年代,是以所謂的認知能力來區分的 而區分的方式是以小學成績或參考智力測驗 假設原初用意是良好的,那是不是不管是教哪一類班級(能力佳、能力中、能力不佳..) 的老師都要以相同的教學態度與認真程度來教學生以及讓所有學生享有相同的學校資源 如果不是的話,不就是不公平嗎? 我繳一樣的學費,為什麼只因我的小學成績不好或我的智力測驗分數比較低 就要被老師當作是牛,只會讓牛吃草,也無法享用相同的學校資源 我以前唸過B段、A1與A2班(依先後順序) 我深刻的體會到所謂的後段班是不被重視、不被在乎的一群(我不用強烈的字眼) 當然,一樣米養百樣人,教後段班的老師也有認真的 但多數是以交差了事的心態來上課的 如此一來也別期望老師會努力的朝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為目標了 心理學家認為青少年正處於尋求與建立自我認同的時期 可惜的是台灣社會給青少年建立自我認同的唯一標準是學業成就(or考上好學校...)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後段班的學生在尋求自我認同受挫後 會以其他不適當不被社會所接受的方式來尋求自我認同或放根本棄自我認同 台灣的教育體制與社會沒有能提供他們尋找與發展其他能力的機會 說穿了,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我在後段班的時候,有觀察到班上不喜歡讀書的同學都各有優點 當時我就鼓勵坐我隔壁的大姊頭(是老師眼中的頭疼人物)可以加強國文 因為她的字很好看,而且國文考試並不差 後來她有認真了一陣子,不過隔沒多久她和老師起衝突就休學了 如果能力分班只是為了讓老師能更有彈性的調整教學方式與進度而提升學生 學業成就的話 我並不覺得這是很好的方式 常態編班,可以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幫忙成績較差的同學 而且一個異質性的班級可以學習接納和我們不一樣的人 多元的班級不是比一元的班級來的豐富且有色彩嗎 所以常態與能力編班的思維不只是學業、升學的角度而已 更有國中生的心理發展、人際互動的問題 當然最根本的還是整個社會文化只關注單一價值的陳年舊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42.27 ※ 編輯: yom 來自: 220.130.42.27 (08/06 23:29) ※ 編輯: yom 來自: 220.130.42.27 (08/06 23:30)
文章代碼(AID): #14rVnLs2 (pts)
文章代碼(AID): #14rVnLs2 (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