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善事一樁

看板Brit-pop作者 (酒吞童子)時間21年前 (2003/11/23 14:12),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11 (看更多)
※ 引述《PatsyGallagh (HOMESICKHOMESICKHOMESIC)》之銘言: : 感覺也和 Daysleeper 類似 : 我對這種“浩劫餘生”加上“B級恐怖殭屍片”的混種類型本來有更高的期待 : (導演又是《猜火車》的丹尼鮑爾:P) 來回一下唄。 個人建議是別把它當殭屍片來看, 當影片進行到後半段時, 就已可清楚看出所有的活死人、病毒都只是佈局。 《28 Days Later》藉由一個挶限的特定環境﹝病毒傳染人人自危相互恐懼﹞, 一個少數群體﹝軍人與存活者﹞中, 每個人各懷異心互相傾軋的行為, 以小喻大、具體而微地呈現出社會的縮影; 這正是編劇Alex Garland的拿手好戲, 他在改編成同名電影的小說作品《The Beach》﹝亦由Danny Boyle執導﹞中, 也是在探討同一主題。 : 但是除了開場頗為血腥暴力的反噬(讓我想到庫柏力克對機器/體制/暴力的辯證) : 倫敦空城死寂氛圍/凝滯影像的營造,以及看過的人都提到印象深刻的配樂/吟唱 : 還有李又新在影評中所討論的關於“人道主義者的光芒與盲“ 之外 : 我覺得其餘關於所謂的「人性」的呈現都有點近乎老調重彈或是流於過於刻意的味道 : (例如強調人類團結一致的價值,人類互相殘殺更甚於病毒的侵襲, : 女性/種族地位的提升等等) 這邊我的論點已於上段中陳述過了。 影片末段裡主角彷若他人的血腥大反撲, 我覺得最值得玩味的不是主角在個性上的蛻變, 而是他如何在一個原本牢不可破的信賴關係﹝軍隊紀律﹞中, 從內部放入一個引爆物﹝被鐵鍊所拘禁的活殭屍﹞, 進而使得這個群體分崩離析。 : 驚喜感不大,也看不太出選擇以英國/倫敦為背景的地域性/特色 除了編導演員本身即是英國籍之外, 選擇英國作為背景的原因亦在於它是島國, 被海洋隔絕於其他國家之外。 以病毒短短十數秒即發作的特性, 這樣的潛伏期不太可能透過交通運輸而散佈至其他國家, 患病者﹝殭屍﹞也無法遠渡重洋去咬人頸子。 : (呵雖然後來到了曼徹斯特我還是興奮莫名啦:) : 或是此類病毒更多創新的後果和發展 : 甚至連視為噱頭的不同結局版本也並沒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或者新的方向/視角 : (感覺一個就是好萊塢傳統 happy ending 版本而另一個則是比較現實的情況) HELL + O = HELLO! 到片尾我才知道這意思, 不然每次主角在空景裡大喊Hello, 我都很想摀住他嘴。 : 所以走出戲院後 : 雖然心理仍舊會因為先前觀影的血腥暴力人性感到不適覺得有被影響到 : 不過大體上來講或許因為期待甚高反而有種失落和空虛(好像沒有很多新東西) : 我反而懷念起另一部經典的殭屍片「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3350/ : 裡頭對於人性黑暗和人類暴力的歷史有更深刻的反省 : 駭人的結尾以及那些黑白訴說著殘酷的照片讓人永難忘懷 : Cheers! : Patsy "Gallagher" : 쌊 -- Ψ 完全自助‧「迷迭香」咖啡館 Ψ Φ 一杯碎冰伏特加,一本好書,一個放晴的午後。 Φ Ω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Quiff/index.html 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76.80

推 140.113.68.211 11/23, , 1F
我一向都很喜歡看酒吞童子的文章說^^;
推 140.113.68.211 11/23, 1F

推 61.223.28.159 11/24, , 2F
推精闢見解
推 61.223.28.159 11/24, 2F

推 68.51.191.63 11/24, , 3F
推hell-o...厲害!
推 68.51.191.63 11/24, 3F
文章代碼(AID): #_m4_ZZ7 (Brit-pop)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2
2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8
8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5 之 11 篇):
3
3
21年前, 11/25
1
1
3
3
21年前, 11/25
21年前, 11/23
8
8
3
3
21年前, 11/23
2
2
8
8
1
1
21年前, 11/22
文章代碼(AID): #_m4_ZZ7 (Brit-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