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善事一樁

看板Brit-pop作者 (HIGHER THAN THE SUN)時間21年前 (2003/11/25 15:3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9/11 (看更多)
※ 引述《quiff (酒吞童子)》之銘言: : 好累,不過還是回一下。 : 首先,我們必須認清Danny Boyle從來不是作者型導演, : 他未寫過任何劇本,也從未擔任自己作品的製片。 觀於作者論的地方我想稍微平衡澄清一下 其實法國新浪潮的那群作者論擁護者 強調的正是你後面分析丹尼鮑爾影片裡“貫有的”或“持續的”的風格和「場面調度」 (包括運鏡手法空間配置佈局配樂等等等等) 「以自己獨特的抑揚頓挫來說故事。 在評論像Danny Boyle這樣的導演時, 是來看他對演員及攝影師的調度, 他如何貫徹自身的影像風格、敘事剪接風格, 並用以詮釋劇本創意。」 意思就是說 即使劇本不是導演自己寫的 (楚浮最為明顯幾乎很多劇本都是改編自文學,柏格曼也愛改編, 希區考克更是改編小說劇本也都不是他自己寫的 但這都不足以影響他們身為電影作者的把文字影像化風格化的獨特傾向和地位) 即使電影被製作人或電檢單位修剪得和導演原意或滿意的不同 但是可以確立「作者」地位的 是他或她在單一場景 (也就是單格底片不能再被剪或影響) 所呈現的風格化個人化的場面調度 所以丹尼鮑爾到底能不能算是「作者」 和他有沒有自己寫劇本或者擔不擔任攝影師製作人是沒有絕對或太大的關係的 倒是我們可以就他有沒有透過歷年作品建立獨樹一格的影像風格和內在主題來進行討論 就 quiff 後大段的分析 感覺丹尼鮑爾應該可以算是某種程度的「作者」了吧 : 在Trainspotting的成功後, : 這編導製三人組合試圖轉型, : cast了Cameron Diaz與老班底Ewan McGregor, : 試拍了輕鬆愛情喜劇A Life Less Ordinary; : 成果慘不忍睹。 : 爾後成本較為浩大的The Beach也因破壞拍攝地點的自然生態, : 而遭到環保團體的抗議; : 當時炙手可熱的影星Leonardo DiCaprio在片中的表演雖令人耳目一新, : 但並未能挽救在票房上的失利; : 片尾的結局一改原作中的無限惆悵, : 急轉直下的溫情Cliche亦多為人所詬病。 : 失意的Danny Boyle轉為與編劇Jim Cartwright合作, : 連拍了Vacuuming Completely Nude in Paradise與Strumpet, : 均在70分鐘上下,目前查到的紀錄是都只在加拿大放映過, : 台灣觀眾至今無緣觀賞。 : 我無從查起Danny Boyle至今的作品中, : 究竟由他自己或是合作的製片編劇來企劃提案, : 但很明確的他並非全能型的作者導演。 : Danny Boyle是個說書人, : 根據手邊的劇本, : 以自己獨特的抑揚頓挫來說故事。 : 在評論像Danny Boyle這樣的導演時, : 是來看他對演員及攝影師的調度, : 他如何貫徹自身的影像風格、敘事剪接風格, : 並用以詮釋劇本創意。 : Danny Boyle的作品中常見音樂與影像的巧妙結合, : 這點在28 Days Later中自然已無須贅述。 : 在攝影師與剪接師方面, : 他延用了Vacuuming Completely Nude in Paradise與Strumpet時期, : 合作的Anthony Dod Mantle與Chris Gill, : 而非前期的Brian Tufano與Masahiro Hirakubo。 : 但他擅用的遠鏡頭水平視角, : 亦在片頭的倫敦空景中表露無遺。 : Danny Boyle作品中帶有的強烈節奏感, : 從片頭醫院空景裡的緩緩凝聚﹝慢﹞, : 片尾軍人們的鳥獸竄逃﹝快﹞, : 當鬆則鬆、當緊則緊, : 並適時使用停格與快速剪輯作串場。 : 男主角差點為女主角誤殺一景, : 將劇情線推至最高潮, : 讓觀眾摒住呼吸,靜待接下來的發展。 : 至於Danny Boyle商標式的超現實奇幻場景的調度, : 如Trainspotting裡的戒毒、Perfect Day紅地毯, : A Life Less Ordinary裡男女主角在吧台中的對舞、愛心飛鏢靶盤, : The Beach裡Leonardo DiCaprio在叢林中的電玩快打, : 在28 Days Later亦有適度的著墨。 : 當男主角回到久違的家中打開電冰箱時, : 過去的回憶與當下的孤單, : 今昔不同的時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 讓滿臉鬍渣的男主角與正當壯年的雙親對話; : 此為其一。 呵你為丹尼鮑爾做了很精闢的的「作者論」的闡述呢:) : 他沒有刻意賣弄廉價的哀傷, : 在男主角沉浸於家人的回憶時, : Danny Boyle只以幾句父母在飲食上的叮嚀就顯出家庭的溫暖; : 而後男主角突然為殭屍所襲擊時, : 男主角的一句: : 「他是隔壁鄰居的XXX,只住在兩棟房子之外,那是他的女兒!」 : 一句台詞就點出了感染後泯滅人性、理性全失的傷懷。 : 一開始男女主角的第三個男性同伴被感染時, : Danny Boyle並沒有讓這個角色用大量篇幅來求饒, : 以搏得觀眾同情; : 女主角砍殺該角色時也是以Off Screen處理, : 恰到好處的份量使此片沒有落得狗血亂灑的下場。 : Danny Boyle在處理殭屍襲擊時, : 一概以劇烈晃動的鏡頭帶過, : 可以顯現出他並不打算在觀眾面前過份強調殭屍的血腥面貌, : 也呼應了我先前所說的, : 殭屍與病毒只是佈局, : 相互傾軋的人類天性才是本片主題。 嗯...... 不過丹尼鮑爾一向都不是溫情派狗血派的導演啊(史匹柏先生才是吧:P) 他也不是會讓形式凌駕內容的導演吧 所以我才覺得「猜火車」很讚是因為他玩那些超現實玩意並不只是在炫技而已 而是真正和吸毒青年的身心狀態還有無定所游移社會邊緣的反骨/迷失身分深深呼應詮釋 可惜感覺越到後面的片 這樣精采的結合好像越來愈少,驚喜度也越來越低 「相互傾軋」的人性,在影史上試圖探討的片子應該不計其數(文學就更不用說了) 只是我個人覺得 "28 Days Later" 並沒有徹底善用它以英國以倫敦甚至以病毒傳染 為背景為媒介為外在形式作出更多的創新和論述 你之前有提到片尾的 "Hell!O!" 感覺似乎你想顛覆(或覺得導演想顛覆)表面上的平和還有看似白爛的 happy ending 但是 how? 我很好奇 難道是指類似存在主義的 "Hell is in the other" 只要有人類存在的一天 彼此都會是對方的地獄嗎? : 討論一位創作者年表式的風格演變是件很有趣的事, : 當然,也是件很累人的事。 -____- : 以專題式的方式來評論一位創作者, : 一個場景、一個年代、一個現象都遠比單一作品的評論有趣許多。 : 這也是唯有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以我們來說,就是Brit-pop的盛與衰﹞, : 或是啃過該創作者每一部作品的群眾才能歸結出來的。 : 無可避免的我們總會把同一創作者的不同作品加以比較, : 或是懷有某種期待與想望。 : 我們期待擁有另一張The Bends或另一部Memento, : 對創作者另闢蹊徑的嶄新風格感到失望或被背叛; : 這是難免的。 : 另一方面,我們卻又對故技重施的創作者報以唾沫, : 安上個固步自封的大帽子。 : 我不希望討論這個樂迷/影迷/書迷必然擁有的情感。 : 若是評論,我希望能盡量客觀, : 抽離在觀影/聆聽/閱讀前先入為主的既定概念。 : 就電影而論電影、就創作而論創作。 呵原來 quiff 都那麼認真把這些文章當作「評論」啊:) 我自己覺得我自己永遠只能是個不客觀的影迷而已吧 會吐出這些文字,會渴望看過每一個導演的片,會去認識電影史和運動 都只是因為覺得電影真是他媽的吸引人迷人神奇不可思議所以想要多了解它啊 想要用自己的感想來當作一點致敬一點回饋罷了 (真的只要一個鏡頭就夠了...魔術就出來了....) 我能有幸被這些導演「瓢竊我的生命」讓我目瞪口呆讓我淚流滿面,就夠了 就像我的偶像聞天祥一樣(其實李又新感覺也是同類的影癡型:D) 會去討論電影會去喜惡一部片子都是源於對「電影」根本的熱愛和執著啊 永遠記得在去年「台灣新電影二十年」的“研討會”上 主辦單位邀請了幾位教授級的電影學者還有聞天祥當來賓 就在幾位教授認真發表論文探討新電影歷史和作者之間的關係時 聞天祥超屌的講了一個小時他個人從小開始看國片的記憶 完完全全是個愛上電影而看電影的影癡樣啊 那時候我心裡想 這就是我想要面對電影的態度 充滿著情感的偏好的和熱情的 不過當然能夠有其他比較嚴謹比較客觀的人類為我們分析電影 也是很開眼界很幸福的事啊:) Cheers! Patsy "Gallagher" -- Too busy living a lie, too busy living my life Too busy staying alive --Verve, A NORTHERN SOU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5.32.241

推 140.116.115.74 11/28, , 1F
問一下,hell, O的O是啥意思?
推 140.116.115.74 11/28, 1F
文章代碼(AID): #_mmRDk9 (Brit-pop)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3
3
21年前, 11/25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3
3
21年前, 11/25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9 之 11 篇):
3
3
21年前, 11/25
1
1
3
3
21年前, 11/25
21年前, 11/23
8
8
3
3
21年前, 11/23
2
2
8
8
1
1
21年前, 11/22
文章代碼(AID): #_mmRDk9 (Brit-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