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善事一樁
※ 引述《PatsyGallagh (HIGHER THAN THE SUN)》之銘言:
: 觀於作者論的地方我想稍微平衡澄清一下
: 其實法國新浪潮的那群作者論擁護者
: 強調的正是你後面分析丹尼鮑爾影片裡“貫有的”或“持續的”的風格和「場面調度」
: (包括運鏡手法空間配置佈局配樂等等等等)
是的,
我想我們目前討論的不是相同的東西。
妳現在指的是作者論,
而我是就妳先前提出的質疑:
「為什麼Danny Boyle要拍攝這樣一個類似的故事」,
從編導製三者分工與影片前置流程,
來說明Danny Boyle並非一「作者型」的導演,
不自己立案或擬大綱,
而是以既有的素材來選擇適當的拍攝手法。
: 意思就是說
: 即使劇本不是導演自己寫的
: (楚浮最為明顯幾乎很多劇本都是改編自文學,柏格曼也愛改編,
: 希區考克更是改編小說劇本也都不是他自己寫的
: 但這都不足以影響他們身為電影作者的把文字影像化風格化的獨特傾向和地位)
: 即使電影被製作人或電檢單位修剪得和導演原意或滿意的不同
: 但是可以確立「作者」地位的
是的,但楚浮與柏格曼都親自撰寫自己作品的改編劇本。
Hitchcock則是受限於好萊塢片廠制度,不在討論之列。
就好比Stanley Kubrick幾乎每部作品都改編自小說,
但他必然參與編劇的工作,亦是製片,
所以呈現在電影膠捲之上時帶有他強烈個人風采,
與原著小說有著明顯的區隔。
我無意要與妳辯駁作者論的定義,
只是Danny Boyle在團隊中應是很純粹的導演角色,
組織分工相當明確;
而上述幾位導演則是在作品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均全程參與,
擁有強勢的主導性與明顯的作者風格;
這是我所指的作者型導演,
也是要回應妳質疑為何要挑選此一題材。
: 是他或她在單一場景
: (也就是單格底片不能再被剪或影響)
: 所呈現的風格化個人化的場面調度
: 所以丹尼鮑爾到底能不能算是「作者」
: 和他有沒有自己寫劇本或者擔不擔任攝影師製作人是沒有絕對或太大的關係的
: 倒是我們可以就他有沒有透過歷年作品建立獨樹一格的影像風格和內在主題來進行討論
: 就 quiff 後大段的分析
: 感覺丹尼鮑爾應該可以算是某種程度的「作者」了吧
: 嗯......
: 不過丹尼鮑爾一向都不是溫情派狗血派的導演啊(史匹柏先生才是吧:P)
: 他也不是會讓形式凌駕內容的導演吧
: 所以我才覺得「猜火車」很讚是因為他玩那些超現實玩意並不只是在炫技而已
: 而是真正和吸毒青年的身心狀態還有無定所游移社會邊緣的反骨/迷失身分深深呼應詮釋
: 可惜感覺越到後面的片
: 這樣精采的結合好像越來愈少,驚喜度也越來越低
: 「相互傾軋」的人性,在影史上試圖探討的片子應該不計其數(文學就更不用說了)
: 只是我個人覺得 "28 Days Later" 並沒有徹底善用它以英國以倫敦甚至以病毒傳染
: 為背景為媒介為外在形式作出更多的創新和論述
: 你之前有提到片尾的 "Hell!O!"
: 感覺似乎你想顛覆(或覺得導演想顛覆)表面上的平和還有看似白爛的 happy ending
: 但是 how?
: 我很好奇
: 難道是指類似存在主義的 "Hell is in the other"
: 只要有人類存在的一天
: 彼此都會是對方的地獄嗎?
好長呀...我回不下去了。
饒我一命吧。
我工作做不完了。嗚嗚。
--
Ψ 完全自助‧「迷迭香」咖啡館 Ψ
Φ 一杯碎冰伏特加,一本好書,一個放晴的午後。 Φ
Ω http://mypaper2.ttimes.com.tw/user/Quiff/index.html 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76.80
推
推 61.66.165.143 11/25, , 1F
推 61.66.165.143 11/25, 1F
推
推 210.61.100.7 11/25, , 2F
推 210.61.100.7 11/25, 2F
推
推 61.64.168.21 11/26, , 3F
推 61.64.168.21 11/26, 3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Brit-pop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