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 國片最大的缺點 ---- 缺少故事性

看板TSAIMingLian作者 (長髮助教)時間20年前 (2003/12/05 17:2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15 (看更多)
※ 引述《FELT (唉喲喂啊我的媽)》之銘言: : : 而電影本來就是商品 : : 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下,幾乎一切東西都可轉化為商品性質 : : 更何況電影一直都是商品 : : 商業電影是商品,藝術電影也是商品,只是販賣對象不同 : : 台灣電影的危機在商業機制的消失 : : 逼迫導演必須走入校園自己做行銷 : : 這不是正常的現象 : 問題其實很簡單 : 台灣有必要作"商業"電影嗎?? : 資本市場說:我們是自由競爭啊,你們可以自己做商業片跟我們競爭啊 : 然後台灣導演播著一個禮拜就必須下檔的電影 : ("你"片台北幾乎場場爆滿,卻一個禮拜就下檔了,原因是因為主流片商跟 : 放映公司說,你們不給我這最小最爛的廳,你們就沒"蜘蛛人"了) : 若你當台灣人在國際上為台灣形象有很大幫助的台灣電影 : 叫做"商品"的話 我的看法不是這樣 商業藝術片只不過是一種很簡化的劃分 拍藝術片看藝術片的人幹嘛把自己看的那麼清高 既然都是在資本主義下的體制下運作 不管商業片藝術片本來都只是商品 在法國或日本 侯孝賢可是非常好賣的呢 其實侯導和蔡導應該是靠國外的片商賺錢吧 不然怎麼有錢繼續拍片 重點是一個發展完整的電影市場 應該像金字塔一般 由大量賺錢的娛樂電影作底層基礎 才有辦法來滋養上層的藝術電影 而且商業電影又商業電影的行銷手法 藝術電影有藝術電影的行銷手法 並不一定藝術電影就註定賠錢 不然台灣哪來那麼多藝術電影的發行商 只是現在台灣的電影市場徹底崩盤而畸形 會看台灣電影的只剩下菁英小眾 在商業這一層完全付之闕如的狀況下 小眾也許由導演的努力而慢慢增加 但完全無法改變國片對社會大眾的既定印象 這其實是政府、發行商及觀眾的錯 怪導演絕對是失焦 台灣電影現在需要的當然是商業電影 而且是屬於台灣本土的故事你我的感情的清新故事 例如去年的《美麗時光》和《藍色大門》及《一一》 重新讓觀眾毫無壓力地走進戲院獲得最貼近你我的感動 可惜當政府和大眾還沒有「電影是一種藝術」的觀念時 台灣電影看來是真的沒救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4.7
文章代碼(AID): #_q4v1w_ (TSAIMingLia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_q4v1w_ (TSAIMingLian)